Post By:2025/2/4 9:56:44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没有华丽的戏装,不画多彩的脸谱,把戏曲当作业余爱好……在青岛市即墨区有这么一个银龄剧社,几乎一年不间断地在古城搭台唱戏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莲步轻移,兰花指轻挽;京胡悠扬,锣鼓铿锵;生旦净末丑,你方唱罢我登场……每隔几日,团里的票友们就会聚在一起切磋技艺。近日,记者也来到即墨区古城社区,了解这个平均年龄60多岁的银龄剧社的故事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 [img]/tp/2025/0204/0954397797.jpg[/img]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餐饮界的京剧爱好者攒起近百人剧社[/size]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走进即墨古城,就能听到一阵阵戏腔飘来。在财神庙前方的大舞台前,正围着一众人观看台上的演出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皮黄声声唱和谐,京腔京韵迎新春。他们把一段《武家坡》演绎得韵味悠长。“演员”唱得投入,观众们听得入神,或轻声哼唱,或敛神聆听。有人还跟着节奏,手在大腿上打着拍子,一副怡然自得的满足感。吹、拉、弹、唱......剧社的票友清唱着《沙家浜》《红灯记》《海港》等着名京剧选段。票友唱得欢,观众笑开颜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记者也找了个座位,和这些票友们聊了起来。他们说,一年365天,除了春节或一些特殊情况,这个剧社几乎不间断地在即墨古城登台演出,还会送戏下乡为老百姓义务演出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谈起剧社的组成,大家纷纷提到了一个人名——陈敬国,他正是剧社的组织者。同时,他还有多重身份,不仅是即墨区餐饮食品行业协会会长、即墨区戏剧家协会主席,还是国粹京剧谭派艺术第七代传人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 [img]/tp/2025/0204/0954596823.jpg[/img]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记者见到陈敬国的时候,他身穿呢子大衣,围着一条红围巾,腰板直挺,干净利落。今年62岁的他精神矍铄,说话铿锵有力,眼里若有光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这一切要追溯到13年前,陈敬国将一帮热爱戏曲的“老伙伴”聚在一起,起初是为了互相学习提高水平。“其实本来都是民间自发的,一共有大小社团50多个,我号召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切磋共同进步。自从我担任即墨区戏剧家协会主席,又进行了重新组建,现在能正式上台演出的有8个社团。年纪最大的有80多岁的,年轻的也得50多岁了,平均年龄60多岁。”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这8个社团共同组成一个大的剧社,现在剧社的成员有近百人,所唱的大部分都是现代京剧、传统京剧、传统柳腔、传统吕剧。剧社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听着八大样板戏长大,从小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爱听京剧的种子,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之余,把戏曲当作爱好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而陈敬国与戏曲的结缘颇具戏剧性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陈敬国是土生土长的即墨人,上个世纪80年代即墨服装批发市场起步时,他成为市场第一批干服装的人。做服装十四五年,又转行到餐饮行业,从1999年一直干到现在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那个年代,卡拉OK遍地开花,陈敬国也在自己的酒店开辟了这个板块。“我爱好的起点就是跟着卡拉OK唱,喜欢京剧的韵味,我就学唱《智取威虎山》《红灯记》《沙家浜》这些经典,学着学着,就把嗓子慢慢练出来了,练出来以后就开始自学京剧。”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直到2017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,陈敬国的勤恳和天赋被国粹京剧谭派掌门、全国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先生慧眼识中,收为徒弟。“其实谭派有规矩,从来不收业余徒弟,我是第一个,师父为了我打破了惯例,到如今我都十分感激。虽然我远在青岛即墨,但是我也想把国粹在自己的家乡传播,甚至走向山东半岛这一片地区。”[/size]
[/color][/size] [img]/tp/2025/0204/0955171840.jpg[/img]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为了观众转唱吕剧[/size]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“进了即墨地,踩了两脚泥,吃着地瓜干,听着柳腔戏”,是即墨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。在很多年前,柳腔接地气的唱调一度受到即墨人的喜爱。彼时会唱吕剧的、能唱吕剧的演员比较少,可故事性强的吕剧也拥有一众粉丝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在长时间的下乡演出中,八大社团中的一个社团的副团长宋香发现,总是有观众问,“今天唱不唱吕剧”。“我们感觉爱听吕剧的群体很庞大,而且唱柳腔的剧团已经很多了,我们剧团又都会唱吕剧,所以我们干脆从柳腔转成了吕剧,成为了吕剧社团。”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在宋香看来,戏曲都是相通的。开始她也是先唱的柳腔,又因为自己喜欢吕剧,一直跟着录音带学唱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宋香今年60岁,留着齐刘海,耳后扎着两个卷丸子头,耳朵上戴着透白的圆玉耳坠,笑起来眼角的几道皱纹是岁月给她留下的痕迹。“以前我在单位上班的时候就唱民歌,后来开始学柳腔,还获得过一个柳腔比赛的二等奖。再后来,我觉得吕剧好听,跟着磁带天天听学唱吕剧,那时候我已经38岁了。”[/size]
[/color][/size] [img]/tp/2025/0204/0955327850.jpg[/img]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当时,一下班回家,宋香第一件事就是插录音带。“我都找老师给我截下来,一段一段地学,在家打扫卫生我就把《小姑贤》打开,4个人的唱段都得学,因为你要上下衔接起来,到现在我们唱《姊妹易嫁》也是这样的。”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到底有多喜欢唱戏,宋香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。“你要说这,就想起我当时跟着一个老师演出的时候,我和一个大姐唱黄梅戏,我那会上班,真是从下班回家一直听,晚上听着听着就睡了,半夜起来再打开手机听。当时我们两个人唱《天仙配》的6个段子,都是没有基础现学的。”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走入这行,就得投入,也不能在意别人的眼光,这是宋香的感受。“我记得有一次出去活动在路上,我就在车上练,想学东西就不分场合了,自己哼着哼着就唱起来了。或者晚上散步的时候,就边走边唱,真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就为了唱好。”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一路走来,观众的喜爱也给了他们莫大的支持。“我记不住那是个什么村,那天下雨,下雨就没人看,但是去了你就得演。前边演的时候基本没有人,后来雨停了,村里的人都出来了,围着里三圈外三圈的,演完了还问我们什么时候再来演,心里真是暖洋洋的。”[/size]
[/color][/size] [img]/tp/2025/0204/0955508857.jpg[/img]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69岁老人从零开始学京剧[/size]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陈敬国、宋香已经算是“专业选手”,在剧社里,有不少老人是凭借着爱好从零开始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剧社给热爱戏曲的人搭建了一个平台,也为这些爱好者们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。“我们剧社现在也在编辑作品,内容聚焦于现代社会的美好生活,将来我们会通过京剧、柳腔或吕剧的形式,让更多人看到、听到。”陈敬国说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越来越多喜欢戏曲的人加入到剧社,甚至零基础也可以学戏。孙国华老人今年69岁,是加入进来才开始正式学习京剧的,“自从加入到这个团体,开始正式学习京剧,并且结交到一群志趣相投的好友,感谢这个平台,剧社就是我们票友们的家。”[/size]
[/color][/size] [size=5][color=#222222][img]/tp/2025/0204/0956095873.jpg[/img]
[/color][/size]
[size=4][color=#222222]每周六上午,他们都会准时来到古城社区活动室,排练新的选段。“爱唱京剧的人挺多,但会伴奏的少,为此大家经常招呼我给伴奏。就这样,京剧爱好者越聚越多,大家又各有所长,自然而然发展成为一个小团队。”打小就爱听京剧的票友王常先说。[/color][/size]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“一开始大家唱段水平都很低。”陈敬国介绍,由于对京剧执着的追求,票友们回家就听着磁带、看着光盘、跟着电视练习。票友们聚到一起时,就互相切磋唱技,评选出唱技最好的成员,水平低的再向水平高的票友学习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就这样,久而久之,大家的演唱水平都有所提高。每逢春节、老人节,京剧俱乐部的票友们都会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节目。“热烈的掌声和老人们脸上洋溢出的灿烂笑容,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。”陈敬国说。[/size]
[/color][/size]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size=4]看着老人们的精气神和他们脸上洋溢的笑意,记者想,这或许就是银龄剧社成立的其中一个意义,而更大的意义在于,一群热爱京剧的人聚在一起做一[/size][size=4]件传承、发扬的事……[/size]
[/color][/siz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