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号山:3月份青岛楼市回暖 购房者用理财思维审视房产
据锐理数据统计,3月份青岛商品房销售套数、销售面积和金额较上个月,分别上涨134.3%、177.4%和206.0%。其中,商品住宅成交6428套,约82.31万平方米,销售总金额125.37亿元,销售套数、销售面积、销售金额较上个月均大幅上涨。每年3月至4月是房地产市场一年当中的第一个交易旺季,叠加3月27日青岛刚出台的“购买商品房现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可上浮10%”新政,政策暖风频吹,房价降幅收窄,提振了购房信心,青岛房地产市场传递出阵阵暖意。
3月份,李沧区中国铁建峯悦湾、市北区中海寰宇时代雲境等项目,在楼市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同时,部分项目到访量稀少也在同步上演。地铁沿线、配套成熟的片区去化加速,远郊项目仍面临压力。分化愈发明显背后,折射出青岛购房者开始用理财思维审视房产——房子已不是“买了就赚”的财富密码,“好房子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房子必然回归居住属性。购房者的选择从“能不能买”转向“该不该买”和“买什么”,需要建立全新的评估体系。
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,当下青岛购房者的决策不得不衡量在面临市场波动时,可以承受的最大损失金额。高净值人群或许可以将品质成熟的房产视为对抗货币贬值的硬通货,普通刚需却需在市场行情与房价的撕扯中艰难抉择。市场冷热不均的格局,精准映射了购房群体的心理分层。高位时怕接盘,低迷时持续观望,从某种程度上讲,买房就是一种投资。像有网友表示,“手握300万闲置资金,既担心货币基金收益跑不输通胀,又对楼市的涨跌举棋不定”,买房保值的考虑越来越变得难以忽略。
诚然,核心区域的房子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抗跌性,但“位置溢价”未必一定是硬通货。崂山金融区二手房价逆势上涨,租金回报率稳定;胶州一楼盘三年房价零增长,算上资金成本实际亏损不少;即墨某业主挂牌两年未成交的经历,并不是个例……多少人买房为了升值,如今竟连保值也变得不易。值得一提的是,市南区的学区房挂牌价保持月涨已成常态,房东们甚至默契地结成“价格同盟”。这种非理性繁荣,正说明中产阶层对资产贬值同样存在担忧。现实是,挂牌价却与实际成交价相差甚远,市南中片区学区房价格较高峰时跌幅较大,例如今年2月成交的一套房源,较2022年成交的一套相似房源,价格不止腰斩。随着优质教育资源“开枝散叶”,不少家长已不再把自住性不高的“老破小”当做入学唯一选择了。
青岛楼市正在经历价值重构,购房者或投资者在“好房子”中寻找方向。有人戏称“青岛最不缺的就是房子,最缺的是好房子。”过去那几年,青岛各个新区齐头并进四面开花,“三湾三城”的城市发展理念,令胶州湾的资源优势逐步放大。然而,房子建了不少,透支的板块也不少。配套跟进缓慢,那些品质配不上价格的,最终都会跌到匹配价值的价格。正如业内人士直言,如果想要跑赢新周期,需聚焦核心地块,由于青岛楼市的区域分化将持续加剧,故房企端拿地应聚焦以青岛主城区为主的核心区域,尽量避免远郊地块的盲目扩张。
当前市场属于积压需求的阶段性释放,购房者更看重项目的抗风险能力,教育、交通等配套资源成为决策关键因素,“至少要保值增值”的心理十分普遍。价格空间让购房者开始往品质住房倾斜,刚改购房群体因房价的因素,也开始关注品质更为突出的楼盘。商业配套的“兑现率”成为价值标尺,“超预期+高品质”兑现,才是开发商降维打击的炫技。反观那些停留在效果图的“规划利好”,正在遭遇市场用脚投票。眼下,购房者恨不得把每平米房价拆解为土地红利、城市服务费和生活解决方案三部分进行衡量,或许唯有如此,才能在房子的价值筛选中,找到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资产。
当银行存款利率跑不赢通胀的焦虑渐显,“房价永远涨”的认知惯性被打破,居民资产配置必然发生变化。在股市、理财收益不稳的情况下,“把鸡蛋怎么分配进菜篮子里”,房产能否重新成为保值选择,市场反响最直观。房子的成本浮出水面,即便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点,但提前还款咨询量骤增,主要还是受到理财收益的触发。呼吁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刺激楼市,以减轻购房者的负担,提振消费信心。
未来,青岛房地产市场将呈现更精细的分化:核心资产持续金融化,边缘房产回归居住本质。购房者需要清醒认识到,理财不妨理好自己的“心理账簿”。
信网评论员 秦璐